时间: 2018-04-27 浏览次数: 807
4月26日下午,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启动大会在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校党委书记郑永安、校长聂宏等全体在校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校教学委员会成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系(所)、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专业负责人,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全体科级以上干部、师生代表参加会议。我校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受邀作专题辅导报告。大会由副校长施大宁主持。
启动大会上,聂宏首先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开启南航一流人才培养新征程”为题作动员报告,重点围绕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如何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进行了阐述。他说,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显著变化,学校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必然带来南航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这也正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现实背景和逻辑起点,聂宏将其概括为“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一流大学的新要求;二是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发展进步对一流大学的新挑战;三是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一流大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四是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下南航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的差距。
聂宏指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更高目标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离一流大学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人才培养体系不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三是体制机制不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四是教育思想观念不适应一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如何开展好教育思想大讨论的问题,聂宏强调,一是要准确把握目标,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准确把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要求,通过开放式、全员性、多类型的大讨论,汇聚全校师生员工和校友的智慧,努力形成符合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具有南航特色的教育思想的最大共识;二是要紧紧聚焦主题,围绕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培养体系与模式、教风与学风、培养质量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五个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三是要求实效出成果,教育思想大讨论不能为讨论而讨论,必须务求实效,其最终目的是形成共识、指导行动,要产生新思想、新举措、新制度。
郑永安代表学校党委就如何开展好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以“五个结合”提出了指导意见。一是坚持“顶天”和“立地”相结合,既要突出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始终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又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真正把问题研讨好、分析好;二是坚持“求道”和“研术”相结合,大讨论的核心是要围绕“人”这一主体,注重寻找“道”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仅对“教学”这一“术”开展片面追求;三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能仅在校内搞“独立思考”式的闭门研究,而是要坚持教育的开放性,以“打开门看世界”的姿态,广泛听取各方观点,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四是坚持“个体观点”和“集体意志”相结合,要充分汲取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智慧,使大讨论成为全校思想碰撞和理念突破的重大契机,又要通过研讨—归纳—总结,使分散的个体观点凝练上升为集体意志,形成新时代南航育人工作的“共同价值观”,进而指引每一位个体开展工作;五是坚持理念和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大讨论,回顾总结检验以往的育人工作,继续坚持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方法;认识一些现在还未开展的,或者在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的,但是却符合未来发展潮流、符合育人实际的正确方向和理念,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导和落实;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清晰理念的基础上,加以持续改进和完善,使教育思想大讨论真正成为智慧碰撞的思想盛宴和解决问题的生动实践。
郑永安强调,各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整体部署,全面落实好本单位相关任务。领导干部,特别是相关职能部处和各学院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起责任,组织、动员、安排好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研讨。全体师生员工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到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之中,要把握好效率和效果的平衡点,高质量的完成好大讨论各项任务。
启动大会结束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作了首场专题辅导报告。胡海岩以“漫谈未来工程师培养”为题,以“中国能否培育出世界级的杰出人才,南航能否培育出世界级的杰出工程师”之问为切入点,从国家层面剖析了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从学校层面谈了工程师培养的改革探索,从师生层面解读了人才质量提升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体系,培养多层次、多类别的工程师,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多样性必将更加丰富;二是工科优势高校应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的研究工程师,为此要对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为学生构建既宽又厚的知识结构,并着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三是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未来工程师应有高远理想,重视理论、计算与实验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实践创新奠定学术基础。